文研會:俞真(Calvin)-定位、策略、實踐-再思基督教數碼出版

文研會:定位、策略、實踐-再思基督教數碼出版(影片/簡報)
俞真.漁翁撒網‧基督教新媒體運動倡議人
「數碼出版的角色並不是取代傳統出版,兩者面對的並非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而是兩者互補,以同樣的核心內容,透過不同的形式和增值配套,為讀者提供不同的服務。數碼出版與傳統出版應是共生、共存、共融。」

延伸閱讀:定位、策略、實踐 -再思基督教數碼出版@第十一屆基督教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



「文研會:俞真(Calvin)-定位、策略、實踐-再思基督教數碼出版」連結:影片簡報

定位、策略、實踐 - 再思基督教數碼出版
俞真|漁翁撒網‧基督教新媒體運動倡議人

數碼出版不易為,對於資源緊張的基督教出版機構,這個挑戰更大,相信大家都會有不同的體會。最近兩年多以來,我有幸能跟不同教會及福音機構的弟兄姊妹合作推動新媒體和數碼出版的事工,讓我經歷上帝豐富的恩典。作為一個出版業的外行人,謹與大家分享一些體會和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在10月8日晚上與大家共同研討。

在這個媒體多元、步伐急速的年代,常常會聽到一個說法,指新一代不再閱讀。個人認為,閱讀需要並非減少,反而增加,只是形式和模式出現轉變、期望與需要有所不同。現在的讀者面對的環境與以前很不一樣。以前是資訊缺乏,現在是資訊太多,連繫太少(Too much information, Too less relevance)。

由於有太多資訊,讀者對資訊的興趣引發點(Triggering Point)亦有所分別。現在讀者的閱讀形式是綜合書本、電子閱讀、流動閱讀等不同方式,同時亦要求快速、可搜尋、可分享。然而,這些形式並非取代傳統閱讀,而是與傳統閱讀經驗互補。

屬靈書籍有兩個特點,一方面是其內容一般沒有太強的時間性,四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的屬靈書籍,到今天仍可以很合用,問題只是我們還能否找到它們。另一方面,屬靈資訊能帶給弟兄姊妹祝福,而這些得著祝福的弟兄姊妹能透過分享,進一步豐富原作者的內容,令屬靈智慧累積、深化、延伸。這種心得與經驗的累積,至為寶貴。

定位

面對時代和讀者需要的轉變,數碼出版正正補足了傳統出版未能覆蓋的領域。有意見認為數碼出版會取代傳統出版,但數碼出版的營運模式又似乎未能展現一個成熟的市場形態,那出版社豈不是被迫進死胡同?先撇開營運模式不談,讓我們先探討一下基督教數碼出版的定位。

數碼出版是否要取代傳統出版呢?相信不少人都會覺得實體書的閱讀體驗是電子書難以取代的。誰說不是呢?實體書的質感、美感和當中傳達的情感是難以替代的。但數碼出版流通快,可以搜尋,亦可加入連結、媒體等內容,自有其獨特定位。

數碼出版的角色並不是取代傳統出版,兩者面對的並非零和遊戲(Zero-sum Game),而是兩者互補,以同樣的核心內容,透過不同的形式和增值配套,為讀者提供不同的服務。數碼出版與傳統出版應是共生、共存、共融。

在多元社會中,以單一內容發佈形式,已難以滿足讀者的需求。數碼出版就令出版社可以更靈活的方式為讀者提供更多元化的服務,為持份者(讀者、作者、出版社三方面)創造新的附加價值。例如,數碼出版的形式可有效服侍小眾市場,為讀者提供更多元化的內容。另外,數碼出版亦能幫助出版社接觸新的讀者群,與傳統出版互補配搭。對於歷史悠久的出版社,其書庫可能有很多很好的屬靈材料,其印刷版已經絕版,不用是可惜,再版又擔心沒有足夠的市場規模,數碼出版就可活化舊有內容,為這些材料提供新的出路,並更容易為讀者和內容作配對。

策略

就基督教數碼出版的策略而言,要以提升同工、優化流程、創造協同效應為原則,著重基礎建設,整合多方資源,要保持技術中性,才可做到持續可行。

1 建設基礎,優化流程
以異象為本,按部就班,培訓同工,優化運作流程,從一開始就已考慮多渠道出版的需要,例如版權的處理、文字的編輯等等,到最後無論選擇哪一種出版渠道,都只是連接最後一哩路(Last Mile),而不是好像現在般要處理兩個完全不同的流程。要著重轉化內容出版流程,配合多平台、多渠道出版的需要,提升協同效應。同時,我們注重如何在整個過程中訓練人材,以切合新的出版需要。著眼於基礎的建立,是因為這些基礎不會因為科技的變革而失去其作用,反而科技的變革會令這些基礎發揮更大的效用。

2 開拓市場,應對多元
在建設內部架構,以致技術平台時,要考慮靈活性,包括如何應對科技的轉變、如何快速回應讀者和市場的需要、如何開拓新的市場、如何透過與業界合作,推動更多元化的內容及出版形式。

3 累積經驗,持續提升
在出版社而言,數碼出版絕不是技術部門的事,每一位同工都要了解數碼出版對出版社異象的意義,要全民皆兵,才可讓大家在各自的崗位上多走一步,製作更好的數碼出版產品。同時,透過累積實戰經驗,培訓同工,不單是同工的個人學習,亦是機構的學習。

實踐

在具體實踐方面,有幾點很值得留意:

1 成本考慮
有意見認為,做數碼出版「既要投資,又要減價,還得分賬,電子書沒有前途!」或是「讀者只想免費看書!」讀者是否願意付費,在於內容質量,作品的發佈形式是否能為讀者提供增值?是否能解決讀者關心的問題?蘋果和Amazon的成功例子,說明優質的內容有市場。Amazon說得好:「有兩種公司:一種努力讓消費者消費更多,一種努力讓消費者消費更少。兩種方式都可行。我們始終扎根於第二種。」付費與價值是相對的。如果出版社能創造價值,令讀者在同一件事上付出更少,但因為有更佳體驗和接納,整體運用更多,就能製造雙贏。

就財務考慮而言,有意見認為應將數碼出版當作一條獨立的產品線,自負盈虧。個人認為,這種想法會忽略了數碼出版的基建角色及策略意義。因此,我建議應把數碼出版的投資作為基礎建設,放入整體預算中,才可恰當反映其實際意義。

亦有意見認為開發數碼出版平台風險大,成本高,但正如在經驗分享部分看到的實際例子,「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善用現有平台,減低風險和成本,但要留意的是總體成本,而並非只是首次投放的成本。

2 自行開發還是另請外援
如果機構已有現成的人材,可以選擇自行開發,累積經驗,訓練同工;但如機構沒有這方面的專材,就可考慮由同工負責策劃和把關,把技術部分外判。個人認為,後者會較理想,因為同工可專注於核心的出版及編輯工作,為質量把關。外判商可提供很好的技術方案,但絕不會比同工更能掌握機構的異象與事工需要。

3 以讀者體驗為先
有意見認為數碼出版一定要著重媒體互動,但我們出版的內容是以文字為主的,要做數碼出版,不是等於讓我們把內容重做?數碼出版要著重的是運用數碼出版科技帶來的新可能,令作品內容能更配合讀者的需要。是否要有看多媒體互動,要看內容性質而定,不能一概而論。恰當運用媒體資料固然可增強體驗,但為讀者提供其他增值功能亦可創造價值。好的體驗,源於好的配搭。

盗版問題是不少出版社擔心的問題。但如果我們細心想一想,盗版的人其實根本不是潛在讀者,即使無法盗版,也不代表會付費購買。同時,福音材料的性質是以廣傳為重,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容許讀者作某種程度和形式的分享已是必需。即使要使用版權保護機制,也要不影響讀者體驗為原則,例如在平台建置(如Amazon),不要在檔案層面。

結語

最近在台灣的第六屆數位出版金鼎獎入圍名單公布,多年來投身數位出版研發的「財團法人台北市基督教救世傳播協會」(救世傳播協會)獲頒「評審團特別獎」,以表揚其對數碼出版的卓越貢獻。在基督教論壇報的有關報導 中,救世傳播協會會長、空中英語教室總經理洪善群有一個很好的分享:「空中英語教室並不只是為了教英文,動機乃是為了福音。透過英語教學把人心預備好,因此還有英文查經班、各種福音性的青年音樂晚會,它是有完整、具階段性的宣教策略。秉持這個使命感,只要有甚麼新的工具可以幫助它走進人群,以此動機的心態而使他們能夠不斷更新。⋯⋯他們希望,『要做就為主做最好的,才能榮耀神』」。

「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哥林多前書九章23節)

善用新平台,堅立信望愛,願與各位弟兄姊妹共同努力!

關於 Calvin C. Yu
A digital publisher. A curator. A mindmapper. ^_^ www.netfish.cc

One Response to 文研會:俞真(Calvin)-定位、策略、實踐-再思基督教數碼出版

  1. 引用通告: 研討:定位、策略、實踐 -再思基督教數碼出版@第十一屆基督教華人文字事工研討會 | 基督教數碼出版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

%d 位部落客按了讚: